2023年夏,一首以江苏经典美食"红烧狮子头"命名的说唱歌曲在短视频平台爆红,却在点击量突破500万次后遭遇版权诉讼,南京某文化公司以"音乐元素构成实质性相似"为由,将歌曲创作者告上法庭,这场看似寻常的纠纷却意外引发关于传统文化IP开发与音乐创作版权保护的深度讨论。
事件回溯:流量狂欢下的版权困局 涉事歌曲《红烧狮子头》由音乐人"苏北小调"创作,歌词中反复出现的"肥瘦相间肉饼圆,酱油冰糖慢火煨"等描述,以及前奏中模仿传统京韵大鼓的节奏设计,让这首时长仅2分37秒的作品在抖音获得超2000万播放量,然而随着二创视频激增,原唱方发现多个账号未经授权使用了其编曲和副歌旋律,其中某美食博主改编版本因添加"大厨秘方"等虚构内容,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800万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
法律诉讼显示,原告方主张三点侵权依据:1)主歌旋律与南京民间艺人张三(化名)2018年创作的《金陵肉食组曲》前奏存在87%的相似度;2)"狮子头"制作工序的歌词表述与2015年出版的《江苏饮食文化志》记载的秘方文本高度重合;3)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导致作品传播链断裂,构成"间接侵权"。
文化符号的版权属性争议 本案核心争议聚焦于"红烧狮子头"这一文化符号的版权边界,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2022年发布的《传统美食IP开发白皮书》指出,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美食制作技艺本身不具版权属性,但经艺术加工形成独特表达后,其改编作品可受《著作权法》保护。
原告律师援引2021年北京互联网法院"南京盐水鸭主题曲案",主张将美食制作流程转化为艺术表达后形成的音乐作品具有独创性,而被告方则援引《伯尔尼公约》第2条,认为"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现代音乐表达属于合理使用范畴"。
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困境 根据2023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《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指南》,法院在判断音乐作品相似性时需综合考量旋律、节奏、和声等元素,在南京知识产权法庭组织的专家听证会上,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院的评估报告显示: 1)争议旋律片段出现概率:传统戏曲元素0.73%,现代流行元素2.15% 2)歌词文本相似度:工艺描述部分达91.4%,食材名称部分仅27.6% 3)整体独创性评分:41.7分(满分100)
这组数据引发学界讨论:当传统元素经过解构重组后,其"实质性相似"的认定标准如何界定?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长李明在《中华商标》杂志撰文指出:"我们需要建立传统元素使用指导细则,明确改编深度与保护边界的量化标准。"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
产业生态的蝴蝶效应 此次诉讼已对相关产业产生连锁反应: 1)短视频平台紧急上线"非遗音乐检测系统",日均筛查量达120万条 2)美食博主自发组建"创意共享联盟",制定《传统美食二创公约》 3)南京文旅局推出"苏式美食音乐版权池",首批收录32个地方菜系改编作品 4)音乐版权交易平台数据显示,相关品类交易量同比激增340%
制度完善的破局之道 面对传统文化IP开发中的版权乱象,学界与业界正探索多元解决方案: 1)建立"传统元素登记备案制",对具有地域标识性的文化符号进行确权 2)推行"分层授权模式",区分基础元素与独创性表达的保护范围 3)开发AI版权监测系统,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识别传统元素使用轨迹 4)设立"文化传播特别补偿金",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传承
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2023年度报告显示,通过构建"文化基因库+数字版权链"的双轨体系,可有效降低创新成本达65%,同时提升文化认同感指数42个百分点。
这场"红烧狮子头"歌曲纠纷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激起的涟漪正在重塑文化创作规则,当《伯尔尼公约》遭遇千年非遗,当《著作权法》碰撞地域美食,我们需要在保护创新活力与传承文化根脉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,或许正如《江苏饮食文化志》序言所言:"美食之道,贵在传承与创造并重",唯有建立既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的制度生态,方能让文化IP在法治轨道上实现价值跃升。
标签: #红烧狮子头歌曲抄袭